货币政策“适度宽松”蕴含深意

发布时间:2008-11-12 点击数:1822
    近日,国内各界的目光纷纷聚焦到刚刚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提出的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极大地提振了当前的市场信心,而由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转为当前“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表述,更是引发了人们对货币政策的关注。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这是我国首次提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即使在1998年对货币政策的表述也仅为“稳健”,预计此次“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比1998年更显力度。中国银行研究员王元龙对记者表示,这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大调整,应当说是一次大变化,是科学发展观在货币政策使用上的一个具体体现,也是应对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必然选择,“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给了市场一个明确的信号,将有效提振市场信心。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丁志杰认为,此次金融危机不仅影响中国经济的外需,也影响资本流动,对国内投资产生了一定冲击。从目前情况来看,保增长是第一要务,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其内涵在于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利率和信贷管理等,达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标,助力实现“保增长”大目标。

    多年来,货币政策的演变一直与国内经济形势息息相关。在经历了1993年至1996年的通货膨胀,1997年至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1999年至2002年的通货紧缩,2003年至2004年的局部过热,以及2005年以来的结构性通货膨胀、经济运行偏热,国家相继采取了1993年至1997年的紧缩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1998年至2007年的稳健货币政策,直到2007年12月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由此结束了持续多年的稳健的货币政策,现在为了保增长,又提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说,货币政策多年来的相机而动,完全是针对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

  由“双防”变为“一保一防”,再到如今的“保增长”,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也发生了变化。丁志杰指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转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取向上注重保障货币供应量。与当年爆发于新兴市场的金融危机相比,这次根源于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的影响将更加深远,给未来世界经济带来的拖累也将更大。而当全球经济步入衰退时,我国经济增长的压力在进一步增大。与10年前相比,今天的我国更深层次地融入了全球经济,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和实现国内保经济增长的首要任务,货币政策在这个时候由“从紧”走向“适度宽松”显得十分必要且及时。

  事实上,近期以来,货币政策早已在静悄悄中开始了由“从紧”向“适度宽松”的演变。今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周边经济环境的恶化和国内经济增速的全面放缓,中央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包括提高出口退税率、支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批准新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与此同时,央行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三度降低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并且明显放缓央行票据的发行节奏,同时还取消了商业银行信贷额度控制。

  那么,此次明确“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到底蕴含什么样的深意呢?对此,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纷纷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宽松,旨在通过放松银根、增加投资、拉动消费、保证经济发展;而适度,则是根据当前形势做出的选择。王元龙认为,“适度宽松”是指在扩张的主基调下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调控政策,“适度”表明货币政策不是“完全放松”,而是“有度可量”,是在一定程度上的放松。

  在采访中,专家们还为记者总结了“适度”背后的两点考虑:首先,目前通胀压力尽管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缓解,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除,明年物价上涨或者下降情况还不明朗,通胀有隐患,反弹的可能性也存在,所以完全放松货币政策可能性不大。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从近几个月公布的CPI和PPI数据来看,中短期看来通胀压力小了不少,但是长期的通胀压力还是不可忽视的。其次,从我国经济整体发展情况来看,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的结构失衡等问题需要引起关注,从解决结构失衡、促进经济结构转型上看,完全放松货币政策也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而保留部分空间的相机抉择、灵活操作的货币政策才更为科学和稳妥。总的来说,“适度宽松”既是应势之举,也为未来留下了伏笔和操作空间。

  王元龙表示,当前各国纷纷降息,这为我国货币政策未来的操作腾挪了不少空间,不排除未来货币政策还会有所动作。郭田勇也指出,预计年底物价水平将继续呈现回落状态,这也给货币政策操作提供了更多空间。同时,哈继铭表示,未来一段时期内货币政策在使用频率和幅度上都将超出以往,预计未来12个月内利率还有近200个基点的下调空间,与此同时,在存款准备金率、央票发行节奏和数量上也会有不少调整动作。 

  改革开放30年,尤其是在近10年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我国经济在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和矛盾。当此次经济危机席卷全球、给我国带来冲击时,就有不少经济学家提出,经济危机“危”中蕴含“机”,应对危机的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个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加快国内经济转型的契机。

  采访中,一位地方银行业人士指出,下一步我们需要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以抵御经济危机的同时,着重解决民计民生、发展瓶颈的问题;在加快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

  接受采访的几位专家都表示,从这个层面来说,货币政策在未来的运用上还应具备更全面、更长远的视野,与此同时,也应进一步增强宏观调控的艺术性。王元龙表示,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保有压”以及不搞“一刀切”等都应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题中之意,货币政策的使用应着力于与产业政策相配合,为今后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作铺垫,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基础上,采取差异化政策,区别对待相关产业,以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深层次的问题。丁志杰也指出,央行未来的货币政策在从总量上保障经济增长的同时,需注意与产业政策相适应,通过产业政策实现在结构上对某些重点行业和区域的支持;同时也要注意在宏观调控环境下加强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