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10年来首次加息!还有一个信号不容忽视!

发布时间:2017-11-06 点击数:1615

北京时间112日晚间,英国央行英格兰银行宣布,将基准利率提高25个基点至0.5%,这是自20077月之后英国央行首次加息。

事实上,这边英国加息靴子落地,那边欧元区量宽政策也正在步入拐点

英国央行10年来首次加息

根据当天公布的英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会议纪要,该委员会以72的投票结果决定提高基准利率,并一致通过继续执行宽松措施,包括继续购买100亿英镑的英国公司债券,维持4350亿英镑的金融资产购买规模。

当天英国央行还发布了季度通胀报告,对于未来英国通胀状况的看法与此前基本一致。由于英镑贬值和近期能源价格上涨向消费价格传导,预计10月份英国通胀率将超过3%,明显高于央行2%的通胀目标。

对于经济基本面,英国央行认为,未来几年英国经济将略有增长。由于家庭收入缩水,近期消费增长将持续不振。不过,贸易状况将受到全球市场需求增长和英镑贬值的支撑。商业投资虽然受到脱欧不确定性影响,但受益于强劲的全球需求、较高的市场盈利能力和较低的资金成本,仍将保持缓慢增长。

机构观点:这或许是一次鸽派加息

在决议出炉之后,英镑/美元短线暴跌超过150点,最低触及1.3041106日以来低位。

有分析指出,英国央行周四的加息决定抵消了去年退欧公投后实施的紧急刺激政策。它将压制货币贬值推动的、5年来最快的通货膨胀。复杂的是,潜在价格压力不是源自强劲需求,而是英国退欧加剧的经济缺陷,即生产力疲软。

瑞穗对冲基金销售主管Neil Jones称,英国央行会议纪要中删除了基准利率上升幅度可能需要超过市场预期的说法,这导致了英镑下跌。他还指出,这是一个鸽派的加一次就完的做法,并且会导致英镑走低。

Mellon Capital的投资策略主管Sinead Colton也认为,在经济基本面不稳定和脱欧谈判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英镑/美元在长期可能会下跌。

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CIBC)发布报告称,英国央行周四宣布加息并非意味着紧缩周期将全面展开,这是为了应对劳动力市场紧缩的情况。尽管如此,我们认为此次加息表明英国经济前景并不是英国央行对脱欧之后的预期那般差劲。

欧元区量宽政策步入拐点

事实上,不管英国央行此次加息是不是加一次就完的鸽派做法,但低利息借款的好日子,可能真的要一去不复返了。从2015年年底开始,美国率先加息,至今已加息四次,利率上调了1个百分点。今年7月和9月,加拿大央行连续两次加息。如今更有信号表明,欧元区的量宽政策也开始步入拐点

欧洲央行日前宣布,维持欧元区现行零利率政策不变,但每月的债券购买(即量化宽松)规模将从20181月份起由600亿欧元削减至300亿欧元。欧洲央行行长马里奥·德拉吉表示,新的购债计划将持续至明年9月份。当地业界分析指出,欧洲央行缩减购债规模不仅显现出当前货币政策的执行空间愈发有限,同时也意味着维持了近3年的量化宽松政策步入拐点。

2015年实行的量化宽松政策旨在刺激欧元区物价提升与经济增长,中长期的目标是将年均通货膨胀率稳定在接近2%的水平上。今年以来,面对欧元区经济金融现状喜忧参半的现实,市场此前已对欧洲央行本次调整购债规模有所预期,并纷纷将此次欧洲央行的政策会议视为量宽政策的重要拐点。

“喜在增长。过去4年内,欧元区已经创造了700万个就业岗位。特别是今年以来,得益于全球经济整体复苏,欧元区经济增长渐显稳健。欧盟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份欧元区制造业PMI达到了58.1,为20114月份以来的最高值。在经历了去年英国脱欧公投引发的市场混乱后,包括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欧元区主要经济体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亦出现了连续下行,显示出外部市场对欧元区政治经济环境的信心正在稳固上升。

“忧在负债。市场分析认为,量化宽松政策计划明年可以购买的合格债券或将不足3000亿欧元。即使出于维护欧洲央行资产负债表质量的考虑,购债计划也不得不踩一下刹车甚至停车。鉴于欧元区金融市场已经出现了储蓄者没利息,贷款者笑嘻嘻的现象,德国与荷兰等国的金融监管部门近期提高了调门,批评欧洲央行的政策走向过于僵化。

尽管宣布将缩减购债规模,但欧洲央行的相关政策表态仍然保持了虚实相济、鹰鸽并存的一贯特点。虽然欧洲央行的鹰派政策制定者一直在推动尽快结束量化宽松政策,但德拉吉仍然力主谨慎,强调在必要情况下将准备好延长债券购买计划。

不过,该来的总会来。当地业界人士分析指出,随着全球主要央行货币政策逐步迈入收紧期,欧洲央行未来在量宽问题上的摇摆空间或将进一步受到压缩。除非未来出现极端情况,否则德拉吉很难再延长债券购买计划。进入10月份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国际金融协会已经分别发出过警告,对全球债务飙升的趋势表达了担忧情绪,指出如果部分国家或地区无法通过经济增长消化高负债额,将会提升新一轮全球债务危机爆发的风险。

 

 

(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