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当学院

Pawn College

津城典当业的起落

发布时间:2011-09-07 点击数:5978

 

典当业是一种古老的金融行业,曾在社会经济活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早在上世纪初,历史独特的津城,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典当业一度非常繁荣。

据史料记载,天津典当业肇始于明代。开埠通商后,天津人口激增,商业日盛,典当业也随之逐渐发展起来,开设者多为精明的山西人。1900年庚子之前天津有当铺44家之多,其中城厢32处,周边乡村12处。19006月,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八国联军攻陷天津,城市惨遭劫掠,20家当铺被劫,损失约500万两。当时参战的英国军士曾在《中国与联军》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蓄贵藏珍的当铺,当时是怎样被瓜分劫掠殆尽的。

战后天津城厢内外仅剩13家当铺,八国联军临时政府都统衙门规定,当铺对当户被抢被焚各物免于赔偿,利息减让,一般以一分五厘取赎。此后,只有22家当铺勉强维持营业,后增至24家,但营业状况已不如从前。随着租界的日益繁荣和治安的稳定,从1905年开始,越来越多的当商逐渐将重点迁移到了租界。

津城当铺第二次劫难,发生在191232日(旧历壬子正月十四日),天津发生壬子兵变,一夜间,阛阓精华焚掠殆尽,众多商家损失惨重。事后据天津商会统计,“天津商业民居,共损失银一千二百万有余。积蓄盖藏,扫荡净尽,商业之欠内欠外,无从清还。”一切存货都被扫荡净尽,各商家既无法偿还欠款,被拖欠之款也收不回来。

民国以后,津城当铺多开设于租界,虽经营环境有所改善,但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伤兵强当,直鲁联军强用不兑换纸币胁迫赎回当物,加之制钱铜元银角贬值,当商依然损失惨重。

北伐战争以后,大局稳定,各业俱荣,富商大户视典当业为稳定投资处所,所以将大量资金投向了典当业,因而促使该业又兴盛起来。据1930年的调查,华界包括三个特别区共有当铺25家,租界有47家,其中英租界5家,法租界23家,日租界17家,意租界3家。租界当商资本较华界为小,利率多为3分。

193410月调查,天津有当铺88家。其中华界有40家,租界有48家。

“七七事变”后,日本人利用特权,保护韩人,开设小押当,与华人当铺竞争。其利息多在三十分以上,期限最多为一个月。押款虽然比当铺多,但能如期赎回者很少。华人开设的当铺利息仍为二分半,期限18个月,后因赔累不堪,纷纷停业。

抗战胜利后,为了帮助平民资金周转,稳定社会秩序,由“北四行”贷给资金,帮助典当业恢复业务,并将利息提高至十分,后又提高至十四分,十六分,当期改为三个月,虽然利息一再调整,但起色不大。1947年天津有典当业43家。至解放前夕,虽然名义上有当商60多家,实际上仅有20多家在营业,1951年全部结束。

天津典当业为何几起几落仍能发展?根本的原因是,天津典当业资本雄厚,且多为独资经营。研究表明,在京津沪三大都市中,以天津的当商资本最为殷实。如北京最负盛名的八大恒,经常占用的资金为二三十万元,上海的当铺虽然数量多,但也多系合资经营的小型典当。天津则不然,资本雄厚不仅多系独资经营,而且占用资金量大,最少的四五万元,最多的达五六十万元。如八大家中的杨家和卞家,以及曹锟、陈光远等所开的当铺,资金都非常雄厚,不需要向外借款,需要多少流动资金,随时从各银行、银号存款项下调拨。

另外,天津典当业投资者众多,身份各异,经理多为山西灵石、介休、汾阳人,有少数河北、北京和天津人。投资者中有富商大户,有军界人物,有政界人物,有周边地区的大地主。如八大家中的长源杨家,在天津典当商中地位举足轻重。在庚子之乱中,仅杨家就有15家当铺被八国联军士兵焚毁;在壬子兵变中,杨家又有14家当铺被乱兵抢劫。民国以后,杨家的当铺遍布华界五大警区,后来在法租界也开设了当铺。此外,振德黄家、杨柳青石家、土城刘家等都经营当铺。如军界人物张勋、曹锟、江西督军陈光远、吉林督军孟恩远、黑龙江督军鲍贵卿等都在天津开设有当铺。如政界人物袁世凯的族侄袁乃宽、国务总理潘复、津海道尹胡贞甫、安福系的王郅隆、直隶省长曹锐等人也曾在天津开设过当铺。如河北省大地主也有几家在天津开设当铺。

从历史角度看,典当业的兴盛对社会的影响巨大,它不仅维持了小生产者的再生产,而且帮助生活有困难的贫民暂时渡过难关,避免了这部分人铤而走险,危害现行社会秩序,对维护当时社会稳定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任云兰    天津网-天津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