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押贷款再造黟县古村“新景点”

发布时间:2011-05-30 点击数:2458

 

安徽黟县西递镇党委书记程宏辉最近没少与银行接触,目的是如何解决西递下一步旅游资源开发所需的资金。

  而与西递齐名的宏村,则是另一番景象。负责宏村旅游的黄山京黟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裁姚勇,忙碌的是如何推进利用贷款开发旅游项目。

  两个相邻的世界文化遗产古村落,为何在旅游资源再开发的资金上,有着如此差异?答案在于金融创新品种的运用。“我们去年以景点经营权质押的方式,向农行黟县支行贷了2.7亿元,期限10年,解决了我们发展的融资瓶颈。”姚勇所说的景点经营权质押贷款,又恰恰是程宏辉最近与黟县农合行频频接触商谈的贷款方式。

景点经营权质押贷款究竟能给古村落带来什么?西递宏村的实践已经表明,可为旅游二次创业插上腾飞的翅膀。“黟县地处皖南山区,县域经济相对落后,旅游业发展一直难以突破融资难的瓶颈。”人民银行黟县支行行长王印所说的“融资难”,是黟县近几年力推旅游二次创业所面临的资金困境。针对这一难题,人行黟县支行深入调研,积极引导辖区金融机构围绕旅游经济这一支柱产业,创新金融产品,在全省率先推出“旅游景点经营权质押”贷款,通过3年的实践,黟县旅游经济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二次创业遇瓶颈

  “中国画里乡村、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中国十佳最具魅力名镇、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黟县古村落西递宏村,拥有一系列令人向往的名片。这里以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保存完好的村落形态、工艺精湛的徽派民居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闻名天下,被认为是今天展示徽文化的“活化石”。

  在今天的西递宏村,前来观光的游客挤满了狭小的街道,在某些著名的古民居,游客不得不排队进出。火热的旅游势头,让西递的收入节节攀升。程宏辉说,2010年西递门票收入为2650万元,而今年前4个月,收入同比增长了37%,预计全年能超过4000万元。

  “但现在西递宏村的旅游,还基本停留在观光游、半日游的阶段。”程宏辉对于目前的现状,既喜亦忧,良好的势头让西递人欣喜,但古村落的保护上则有人满为患的隐忧,如何分流并进一步增收,成为西递思考的问题。“下一步西递将向目的地旅游转变,改变目前还是以门票收入为主的状况。”

  西递的现状,是黟县旅游产业的一个缩影。尽管黟县旅游资源相当丰富,旅游景点多达13处,旅游直接和间接的从业人员近万人,占全县劳动力就业人口的近五分之一,但黟县旅游经济发展依然相对滞后,旅游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战略地位还有待提升。

  实际上,地方政府已意识到这一问题。早在“十一五”初期,黟县就提出了“合力构筑全国一线旅游经济强县”、“倾力打造国际乡村旅游综合示范区”的战略目标,推动旅游产业二次创业。

  “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丰富文化内涵,整合优化旅游景区业态,走出同质化、低端化的困境。”程宏辉告诉记者,在引导业态向新型高端发展的同时,整合西递周边有待开发的丰富旅游资源,如鸳鸯谷景区、石窟等,实现古村落二次创业的腾飞。

  但几年前,就在黟县推动旅游产业二次创业时,时逢商业银行退出县域经济,加之旅游行业缺乏足够的抵押物品,难以达到商业银行的贷款准入门槛,农村信用社又受到贷款规模控制,旅游二次创业遭遇资金困境。

   创新洒下“及时雨”

  程宏辉开始着手的西递旅游转型,在宏村已经开始大踏步实践。

  “我们已开工建设奇墅湖国际旅游度假村,总投资6亿元,打造一个度假产品,目的是将部分参观宏村的游客分流并留住。”姚勇给记者讲述着宏村的“大手笔”投资。钱如何解决?“用景点经营权质押贷款。”姚勇告诉记者,2010年,负责宏村旅游的黟县京黟旅游公司用这一创新方式获得农行3亿元授信,贷款2.7亿元。

  “为解决旅游景点贷款难题,帮助村民增收致富,人行黟县支行多次有针对性地召开研讨会、银旅对接会,引导金融机构探索开展旅游门票收入、景点经营权质押贷款业务。”王印告诉记者,2008年初,黟县农村合作银行在旅游门票收入抵押贷款基础上,正式推出旅游景点经营权质押贷款新产品,并简化贷款手续,建立贷款绿色通道,仅当年就累计发放该项目贷款1.2亿元。

  程宏辉在与银行的多次接触中,就是要弄清楚作为一项金融创新,景点经营权质押贷款到底如何操作。黟县农合行行长张国田介绍说,经营权质押贷款具体做法是,以景点近3年年均收入测算出贷款期限内收入总和,并以此作为经营权评估价值,再按评估价值的一定比例发放贷款。同时,景点公司要在贷款行开立基本账户,经营业务收支全部由贷款行进行结算。“同时还要考虑景点的未来前景。关键是这种贷款方式操作灵活,还款方便。”张国田告诉记者,从推出至今,黟县农合行已经累计发放此种贷款36笔,累计贷款额1.38亿元。

  “我们计划总投资2亿元,原来准备招商引资,但现在景点经营权质押贷款已经能够解决资金问题。”程宏辉已经不再为二次创业的资金苦恼,因为西递已经与黟县农合行谈妥景点经营权质押贷款,前期准备已经开始。

  人行黟县支行提供的数据显示,2010年黟县辖内金融机构累计发放景点经营权质押贷款20笔,累计4.8亿元,使旅游行业资金需求得到了最大满足。

  “在黟县成功试点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论证,我们已将景点经营权质押贷款在全市进行了推广。目前,全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向翡翠谷、蓝水河、牯牛降、呈坎八卦村等旅游项目发放景点经营权质押贷款7亿多元。”人民银行黄山市中心支行行长王林告诉记者,将信贷业务创新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的格局,这是人行黄山中支近年一贯倡导的理念。根据黄山市的产业结构特点,人行黄山中支积极引导和推动金融资本与旅游产业的结合,率先在全省建立了旅游行业监测分析制度,并促成省直有关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银旅合作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支柱产业再腾飞

  512日,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正式被国家旅游局批复为5A级景区,跻身为安徽省内四家5A级景区之一,这对当地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利好”。

  “我们正在进行二次创业,升级为5A,让我们更有信心了。”姚勇告诉记者,加上景点经营权质押贷款,他感觉就像插上翅膀,古村落可以再次腾飞了。

  作为支柱产业,再腾飞的古村落旅游,能给当地农民带来怎样的实惠?程宏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西递村有1000村民,2010年从旅游门票收入中分红370万元,平均每人分得3700元,村里60岁以上老人每月享受80元补助,70岁以上的则为100元。村民更大的一块收入,来自旅游业对相关农业产业的带动,并且有巨大的“拉动效应”。程宏辉举了一个例子,去年西递有一村民将田里收获的甜高粱秆截断,在家门口卖给游客,仅此一项,就收入了四五万元。目前,西递村的村民仅小轿车就有50多辆,“并且每年过春节时都会多几辆。未来的前景肯定比这要好。”

  在黟县,得到金融部门大力支持的旅游产业,近几年进入了快速健康发展阶段。仅2008年到2010年3年间,黟县旅游接待人次由373万人次上升到581万人次,增幅达56%,旅游总收入由24.2亿元上升到42.4亿元,增幅达75%。“以旅游经济为主的第三产业逐步占到全县GDP的半壁江山,旅游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王印告诉记者,随着金融创新支持力度的加强,黟县正在由旅游资源强县向旅游经济强县转化。

 

                              (金融时报)